庆祝19大网站
川大快报 聚焦盛会 辉煌祖国 观点热评 喜报献礼 基层风采 川大声音 公告通知


首页
喜报献礼
正文
首页 >> 喜报献礼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川大服务四川科学发展 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四川范本”
时间: 2017-10-18 08:51     来源:   责编: 付玉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四川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坚持将“社会服务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实行“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重点布局,辐射全国”的产学研合作战略。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四川大学拥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和科学前沿研究成果,近些年来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多个地市和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而在此当中,学校尤其把与四川的合作置于首位。5年来,学校与四川各地、各类企业共建了100多个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共签订产学研合同1.3万余项,横向合同总经费约56亿元,其中与四川省签订合同数约7000项,占全国的60%,合同经费24亿元,占全国43%,与成都签订合同数约5000项,占全国的42%,合同经费13.8亿元,占全国25%。近年来,学校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了四川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可以说,川大以不凡的产学研成就扮演了四川“人才引擎”和“创新高地”的角色,为四川近年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动力,为助推四川省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可示范、可推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四川范本”方面,走出了可圈可点的经验之路。

政校企紧密协同:首创校地战略合作资金模式

校地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如何将高校资源切实落地转化至地方企业,四川大学给出了“创新方案”。

2013年,四川大学采取“地方出资、学校配套、面向当地、组织攻关”方式,首创了校地战略合作资金模式,率先在四川省泸州市实行。同年9月,四川大学与泸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设立“四川大学-泸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资金”,用于四川大学与泸州市联合开展科技研发与技术转化。学校从有限的自主科研经费中每年预算出一部分经费配套校地合作专项资金,改变了以往高校在校地合作中只出人才和技术的方式,从而让校地合作更加深入。正是此举,推动了四川大学与泸州企业在“赶黄草生物食品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玛咖养生保健酒产品开发”、“高精度偏载齿轮分流马达关键技术及产品性能特性研究”、“高性能、多功能MC尼龙6原位制备技术及产品研发”、“阿加曲班注射液的研究与开发”等一大批项目上取得丰硕成果并转移转化。据悉,目前学校与泸州已经签署第二轮战略合作资金协议。

与泸州市合作的成功,极大调动了川大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2014年,四川大学与德阳签订了校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协议,促进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德阳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四川大学已与泸州、德阳、宜宾、凉山、眉山、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地设立了“校地占领合作专项资金”,资金总规模达到4.7亿元。已实施的川大-泸州、川大-德阳联合研发项目149项,带动各类投资约68亿元,新增产值约35亿元,利税4.2亿元,有力促进了地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孵化高新技术:校地共建创新研发平台

 

五年来,四川大学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与四川各市州的合作。

2012年,四川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了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四川省首个依托高校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从2012年10月,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如今已走过了5个年头。德阳的传统产业是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和食品,在这些方面四川大学拥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便致力帮助德阳当地企业精准对接四川大学科研资源,为当地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以项目为纽带,积极推进川大成果在德阳落地转化,有力支撑了德阳当地企业的转型升级。

学校与德阳合作共建“四川大学德阳校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平台建设项目,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此方面全程服务推进,切实保障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高校科技及人才资源与地方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学校技术研发与地方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近年来,通过“产研院”+“专项资金”双轮驱动模式,川大和当地企业深化了了解,增强了合作意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关注德阳,促进了学校优质科技资源向德阳的倾斜,实现了技术和成果的转化。

以德阳威旭锂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引入企业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肖丹教授合作,进行新型电池材料项目的早期联合研发,开发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新技术,并在德阳新注册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过调试和20余次的试生产,电池材料的生产线已实现达产达标,预计2017年内还将增建一条生产线,实现年产3000吨磷酸铁锂新能源材料。该生产线由校企双方共同研发设计,生产线及产品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专项资金还支持了该项目共建的“锂电材料产学研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五年来,产研院共促成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其中60个项目获得了“四川大学德阳校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带动项目投资约20亿元,已累计实现产值近5亿元,新增专利62项。

体制机制创新,省市校共建一流大学

 

2016年9月,学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签署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省市两级政府决定与四川大学一道,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领域、科技创新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领域、发展战略决策咨询和高端智库领域、高端国际化合作领域等5个方面通力合作,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校地合作的突出问题,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提出了八大方面、22条举措。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改革校内科研评价考核办法,支持和规范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等。开展科技成果的科学确权及权属共享改革,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在成果转化中的股权期权和产权激励,科学评价,精准确权,早期分割,权益共享,系统性地构建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加大在蓉在川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奖励力度,针对在蓉在川进行成果转让、许可的,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5%收益奖励。

在极具吸引力的政策激励和转化服务下,四川大学带动了一大批科研项目在四川省内落地转化。以魏于全院士领衔的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实现了在同一单位开展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整套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并形成了高度整合及相互关联的“技术链”,已经向国内大型医药企业转让创新药物品种60余项,带动企业60多亿的投资,其中,有近20个项目在成都落地转化。近期,该团队7项成果以作价入股投资方式在成都落地转化,企业投资近8亿元在成都进行产业化开发。

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专职科研队伍参与校地建设,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加强专职科研队伍暨专职博士后建设的实施办法》,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高水平研发及成果转化专职科研队伍。

“企业提需求,学校给身份,政府给支持”,共同建设和培育一支工程应用、开发、中试研发熟化、成果产业化等领域的高水平专职博士后队伍。四川大学给予这些专职博士后岗位名额,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岗位职称评聘。这些科研技术人才享受与校内专职科研队伍同等的学术待遇。

此外,学校还以共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与成都市所辖区市县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武侯区围绕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望江校区周边区域打造“四区”(即高雅文化集聚区、科技文化创新创意集聚区、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西部健康创新产业集聚区),与双流区在川大江安校区建设“五区两院”(即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园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高端国际教育园区、“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创业园区和华西国际医院等),与高新区共建生物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天府新区共建成都精准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依托该中心已有10余个研发团队在此创办高技术企业。

打造新型智库 服务决策资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战略研究、资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省市地方政府提供各类决策咨询成果,近年来更是在打造新型智库上迈出了一大步。

 

2013年12月,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大学签署共建新闻学院协议。目前,共建新闻学院在精品课程共建、骨干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究智库共建、硬件设施共建、人员互聘互派等方面稳步推进,取得了效果。

2015年,四川大学组织专家、教授全程参与四川省委《关于加强四川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制定工作。2016年,四川省启动了四川新型智库的申报,四川大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智库、对外开放与合作研究智库 、依法治省研究智库、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研究智库、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智库等5个智库获批四川省新型智库。

2016年12月,四川省委委托川大智库开展“新机遇,新挑战下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路径选择”“关于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调研课题的研究。学校形成的研究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近年来,川大专家学者承担省发改委招标及委托课题数十项,涉及省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四川省深化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创业、“一带一路”战略与四川省改革发展研究等,为四川省的改革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多年来,川大一大批教师还围绕全国“两会”、长江经济带建设、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四川省多点多极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等方面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咨询报告,其中近40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采纳。

同时,川大教师们还积极为省内各县市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如受企业委托提供相关设计、为四川各县编制十三五规划等,总计获得横向项目1000余项,经费达2亿多元。特别是,学校教师还参与学校对甘洛县、岳池县的对口扶贫工作,积极为甘洛县编制《甘洛县“十三五”规划纲要》《甘洛县“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甘洛县全域空间规划》《甘洛县“十三五”发展框架思路研究》、《甘洛县“十三五”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并为甘洛县干部能力的提升开展讲学、授课活动。

以巍峨之势 助推四川各地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一直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形成了以校地战略合作资金、校地共建创新平台或转化服务机构、校地共建专职成果转化、校地共建队伍等为抓手的校地合作模式,取得丰硕成果。

2017年暑期,正值四川大学121年周年校庆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落实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四川大学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继续深化校地全面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校长谢和平挂帅,学校领导班子组成调研组,各校领导分别带队奔赴德阳、绵阳、眉山、雅安、资阳、甘孜、南充、巴中、乐山等四川各地市州调研考察,深入走访当地企业、农村、社区、医院、学校等,与地方党政领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主动对接地方及企业需求,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

在德阳,王建国书记一行深入到东方电气集团汽轮机有限公司、德阳威旭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详细了解校企合作情况。王建国表示,学校希望以创新的博士后机制与德阳共建专职科研队伍,支持政校企在旌阳区等德阳下辖县(市、区)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分院,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在绵阳、眉山,谢和平校长一行就四川大学与两市校地合作相关事宜深入交换意见。谢和平表示,四川大学将按照高起点、国际化、新机制、新模式合作理念,进一步深化与眉山的全面交流合作,着力将双方的合作打造成为校地合作的示范区,推动校地合作取得更多成果,实现双方共赢发展。

通过这次集中的大规模调研,学校深入了解了四川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十三五”发展规划,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干部培训、医疗卫生服务、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达成许多合作共识。其中:与眉山市已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等全方位合作,共建川大眉山创新创造国际园区、高端国际康养社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三苏学院、东坡书院等;与巴中市达成一致协议,双方将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共建创新平台,共设战略合作资金,共建专职博士后人才队伍等;与资阳市达成共识,在口腔装备材料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建专业平台和专职博士后队伍,共设战略合作资金;与南充市共建新材料领域专业平台等;另外,与广安、雅安、攀枝花、乐山、绵阳、自贡等市多次对接沟通,正在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内容和方式。

9月29日,在四川大学121周年校庆日之际,甘洛县·岳池县优势产业暨特色商品推介会在川大举行。此次推介会既是两县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校地合作、脱贫攻坚的有益实践和延伸,促成了新锐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合众民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巡洋蓄电池工业有限公司与甘洛县签约,爱斯特(成都)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桑禾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博众药业有限公司与岳池县签约,极大地促进了两地经济社会发展。

2017年,正值四川大学建校121周年之际, 学校隆重召开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的宏伟目标。9月,时值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四川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创新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水平的校地合作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迎向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四川大学将紧紧抓住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有利契机,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重点打造包括一流科研创新体系、一流成果转化机制、一流校地合作体制等在内的“十个一流”,为助推四川省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省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可示范、可推广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四川范本”上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条:【砥砺奋进的五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下一条:【砥砺奋进的五年】开创国际高端合作新局面 以“川大风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