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志耿 四川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镜鉴中外经济发展道路的经验得失以及回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思想,有利于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提升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的能力水平,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的参与度获得感。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产生的;是在总结国内、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产生的;是在深刻剖析国内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产生的,具有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以及现实依据相统一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之一,自然其理论基础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宝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继承。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产力包括物的生产力与人本身,作为生产力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就是要发挥人民群众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实现生产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尽管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发展的不协调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矛盾。因此,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有利于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的继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就是坚持人民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历史的英雄。”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国内资源与环境出现双重制约,更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在平稳中持续增长。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落实共同富裕观和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就是要坚持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经济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仍然存在有一部分的人口处于温饱线边缘、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等民生问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就是对人民向往有更好生活期盼的回应。
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也是在对中外经济发展道路成败得失的比较与镜鉴中产生的。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俄国得到了实践;但是七十多年以后,几乎是一夜之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苏联在1991年顷刻间崩塌瓦解。对于解体的原因,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但最能达成一致意见还是前苏联的经济发展脱离了人民。尽管苏联在短短的74年中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无论是斯大林的经济发展思想、还是赫鲁晓夫等后来苏联领导人的经济改革,始终把人民的主体地位置于经济建设的大门之外。在反思前苏联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牢牢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使中国经济在人民的共建共享中健康发展。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也以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中一以贯之付诸实施的战略思想。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的现实利益出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经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共产党围绕解决人民在不同时期的需求问题,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积极调整生产关系,满足人民的需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正是对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时代的产物,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对现实经济发展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开出的“良方”。新目标需要新思想。目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的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层面小康,更强调是“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层面小康,是覆盖领域与覆盖人口全面的小康。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正是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为目标的新理论。新常态呼唤新动力。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发展,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的压力,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需要新的发展动力来破解“马太效应”等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新常态下形成新动力的聚心力。新问题需要新“药方”。目前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征路上,我国不仅面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挑战,同时也面临优化和改善分配体制格局的挑战,这需要在新的长征路上进一步厘清资本与人民的关系以及进一步回答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立足我国的现实情况,总结和概括了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鲜活的实践经验,深刻回答了实践中出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新发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国有企业保值增值改革为突破口,夯实全体人民共享的经济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满足人民不断升级的有效需求;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为突破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突破口,提升人民获得感。
做大“蛋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蛋糕”的前提。全体人民要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必须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是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经济,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的经济基础,因此,只有不断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其保值、增值,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此,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强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夯实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的基础。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将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总体上实现了与市场经济融合发展。但国有企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的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二是坚持底线思维,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国企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国有企业改成其他主义企业,不能改成追求利润的工具。习近平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底线思维,既“保证了国有企业不改变国有性质,又防止了国资流失”,实现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力”。国有企业在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曾经用“支柱、命门、实体、力量”等词语来形容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只有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壮大国有企业,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满足人民的需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目前“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这是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利润忽视人民需求的结果。在此情况下,习近平通过研判国内外经济情况与人民的需求状况,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策略,通过深化改革来提高供给的质量,增加供给的有效性,适应人民的消费需求。一是加强对生产端的管理,增加有效供给。生产决定消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强对生产端的管理,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增加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二是加强对需求侧的管理,发挥需求的诱导作用。供给与需求作为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需求,供给也无法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促使生产结构的调整。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也需要发挥需求侧对供给侧的反作用。三是加强对现有的“结构性”管理。目前出现大量的供给过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生产要素配置的扭曲。因此,必须“通过优化现有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的生产率提高,不断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的供给;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加有效供给。最终使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的飞跃,更好地适应人民的需求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不仅要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有效供给的增加,还要让物质财富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让广大农民群众从现有的有效供给中满足自己的需求。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把土地的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盘活农村资源,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广大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适应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完善农村经本经营制度,在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固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放活农民土地经营权,“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民稳定增收。三是采用渐进式的改革原则。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主体,必须谨慎稳妥推进,保障人民的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中的“人民”是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个都不能掉队。但是目前农村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因此,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如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于“精准”,习近平提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成功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一是建档立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精准扶贫扶贫的第一步是要找出真正的贫困人口,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进而采取精准帮扶,实现“扶真贫”的目标。二是落实责任,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和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实现“真扶贫”的目标。三是开对“药方”,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只有开对了“药方子”,才能真正拔掉“穷根子”。在扶贫的实践中,应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实现“真脱贫”的目标。紧紧扭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开关,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牢牢抓住改善生存条件,实施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牢固树立绿色扶贫的理念,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坚持治贫先治愚的方针,实施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发挥制度优势,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包括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产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思想,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采用“串联式”方式,推进“四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需要采取“并联式”,让“四化”在融合中发展。一是通过新型工业化激活潜在经济活力,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力量,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工业产品。二是通过推进信息化发展,加快普及信息化服务,降低信息化服务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全体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让互联网成为全体人民共享经济成果的新载体、新手段。三是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人民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主人,而不是城市的仆人。在城镇化的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使人民生活在一个有文化、有特色、有质量的环境中。四是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质的食物需求,让人民的食物安全紧紧把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中。坚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