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19大网站
川大快报 聚焦盛会 辉煌祖国 观点热评 喜报献礼 基层风采 川大声音 公告通知


首页
川大声音
正文
首页 >> 川大声音 >> 正文

【川大理论聚焦】以人民为中心: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无往不胜的法宝
时间: 2017-10-26 10:12     来源:   责编: 杨梦鑫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无往不胜的法宝

——学习十九大报告有感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冯兵

【导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本文着眼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目标及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成败需要由人民来评价三个角度,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必然性。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一、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力量源泉

认识并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虽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但始终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其重要因由之一是没有认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无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抑或辛亥革命,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均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共通特点为未认识或未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这些运动和变法在腐朽而保守的封建专制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很快败下阵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那时起,共产党人就逐步认识到,党的事业若离开人民群众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正如毛泽东所说:“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认为革命的力量源泉来自民众。他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1955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毛泽东再次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周恩来也一直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我们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力量的源泉就在于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均为尊重人民群众愿望,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有力例证。

二、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目标

生活幸福是人民的理想或愿望获得满足而催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情感状态,它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首次公开讲话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讲话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充分说明习近平注重人民利益的实现。他说:“人民性的重点就是人民利益”,“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人民性,维护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这一论断为历史事实多次所证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立了南京政权,却并未满足人民对土地、人权等切实利益的期待;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仍未满足人民对土地等问题的要求;国民党政权的建立,虽曾一时形式上统一全国,但与人民离心离德,脱离基层;抗战时期,人民群众期待政府积极抗战,国民政府迟疑不动,后期颇有抗战表现,却执拗坚持脱离民众的片面抗战;抗战胜利后,人民期待和平,国民党则发动内战。

反观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即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满足人民期待为根本追求。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强调:“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他教育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停止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心系人民群众,情系人民群众,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得更好。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相一致,周恩来早在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革命的总的目标之一是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一主张得到了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解放之后,他更加明确地指出:“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我们共产党的目的,就是要把世界搞得美好,使大家都能活下去,而且过得好”。

有人问及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改革的问题时,周恩来强调:因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要人民生活富裕起来”。1954年周恩来曾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周恩来的这一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已十分重视,以土地问题为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土地改革,皆以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渴望为孜孜追求,不但实现了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公平正义”、“有尊严的生活”。种种历史事实雄辩证明,人民期待一直以来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价值取向,动力源泉,亦为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三、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成败需要由人民来评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亦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成败的鉴定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的见的物质福利。”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大生产运动的实行使边区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普选的民主制度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利,真切领悟到“民主就是咱大家当家”的真谛;老百姓喜闻乐见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人民性,并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显然是十分重视群众评价标准的,他将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拥护作为共产党人的行动标准。

邓小平亦强调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将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我党事业的标准,作为我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指导性原则。从三个有助于,即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不对的标准。到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群众满意程度的衡量标准,均体现了其人民群众是革命与建设事业成败的鉴定者,人民群众利益满足程度是判定政策践行优劣标准的思想。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的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但是改革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2013年7月11日,他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引用了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论衡》的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其重在强调,为政者施政的效果如何不是由施政者自己去评价,而是由人民群众去评价。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需要人民来评价,不能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工作需要人民最终评判和决定。”把评价工作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答不答应、群众高不高兴、群众满不满意”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政府的决策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等等,都需要人民群众去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力量源泉,是革命与建设事业成败的鉴定者,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共产党人只有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上一条:【媒体川大】人民日报发表校长谢和平署名文章: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下一条:【川大理论聚焦】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着力破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