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19大网站
川大快报 聚焦盛会 辉煌祖国 观点热评 喜报献礼 基层风采 川大声音 公告通知


首页
喜报献礼
正文
首页 >> 喜报献礼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着力学科建设 开拓科研创新 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
时间: 2017-10-16 18:05     来源:   责编: 付玉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鼓励自由探索创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重点突破”和“优势学科力争全国第一、交叉学科力争国际领先、基础学科做优做强”的发展思路,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力度,凝练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同时深入实施“科技重点跨越行动计划”“人文社科发展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强一流科研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研究基地平台,一大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和学科体系日渐清晰,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领跑世界。

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十个一流”助推百廿川大再启新征程

2017年9月21日,在四川大学121周年华诞前夕,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四川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制定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以“学科前沿、重大需求、川大优势、目标一流,从优从严”为标准,以“改革创新,突出绩效”为导向,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交叉领先学科、前沿探索学科、面向未来学科四大类学科,并超前部署建设一批未来新领域的学科,形成“4+1”学科发展布局。其中,学校将重点建设的四大类12个一流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区域历史与边疆学、数学与信息科学技术、化学与绿色化工、诱导组织再生主导的生物医学工程、先进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深地岩体力学与地下水利工程、先进轻工技术与环境保护、以生物治疗为主导的前沿基础医学与创新药物学、以精准医疗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

同时,为抢占国际新学科方向和领域的先机,学校拟超前部署一批聚焦未来新领域的学科,力争使其成为若干新领域的开拓者。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政治与经济和西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喜马拉雅区域社会文化与生态保护、量子科学与新型外场下的物理学、资源生物学与高原生态、电磁辐射科学与传输技术、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环境与火安全材料化学与工程、智慧生态型新一代电气工程、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集成、智能空天信息与先进装备、基于加速器的核技术及应用、应激医学引领的特种医学、综合灾害科学与管理、大数据智能、艺术与科学交叉融合等17个学科(群)。

为了快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将重点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拔尖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平台建设、一流科研创新体系、一流成果转化机制、一流华西医疗服务、一流校地合作体制、一流国际合作交流、一流文化传承创新和一流环境条件保障等“十个一流”。

ESI排名世界前1%学科领域再创佳绩

学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更上新台阶

纳百家思潮,承一脉风骨,薪火不息、进取不辍。五年来,四川大学不改初心,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朝着高端一流的发展目标砥砺前行。

截至2017年9月,四川大学在ESI排名世界前1%(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领域数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14个,分别为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工程学、数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中,前5‰(国际拔尖水平)学科领域数增长到6个(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前1‰(国际顶尖水平)学科领域增长到2个(化学、材料科学)。

学校在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共有56个一级学科参评,占全校一级学科的比例达到86%。其中,排位百分位前5%的学科有1个,口腔医学全国第一;排位百分位前10%的学科有3个;排位百分位前15%的学科有17个,比上一轮增加15个,学科国内影响力稳步提升;全国第2-10的学科有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水利工程、数学、中文、历史、轻工、核科学与技术、护理等。

五年来,学校坚持面向人类发展进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建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学科和专业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鼓励自由探索创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重点突破”为思路,以“优势学科争第一、交叉学科国际领先、基础学科做优做强”为导向,不断优化布局,推动优势学科发展壮大、传统学科与时俱进、交叉学科异峰突起、基础学科重点突破,初步建立了学科动态调整新机制,学科建设核心指标大幅度增长,建成了多个新的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凝练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和学科体系。

特别是在2016年,学校确定当年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年,制定实施了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计划,确定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76项具体任务,推出一大批举措深化学科建设。在2016年,学校实施学科人才人物和高端创新团队引育计划,聘请7位国际知名专家担任“人才发展战略委员会高级顾问”,为低碳技术与工程等学科推荐了首批首席科学家或学科带头人;实施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计划,建立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9个前沿学科大平台;实施基础学科强化计划,建立了物理学科“中英联合实验室”,同时投入近2亿元经费支持十大基础学科建设,实施了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培训计划,开展了基础学科与相关优势学科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试点。同时,学校还制定了《一流专业建设指导意见》《本科专业评估实施办法》,在2016年新增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等4个专业,筹建了波兰语专业,新建康复医学、应用统计学、预防医学3个全英文授课专业;实施了《交叉专业实验班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培养交叉复合型生物医药人才,首批招收49名学生。

经过五年的发展,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学校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行业和国际认证;牙医学位列2017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榜单(牙医学)第38位;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国际认证的口腔医学专业,4个专业获准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

2016年4月25日,李克强总理莅临学校视察,专门考察了学校科技创新等工作。临别学校前,李克强总理嘱咐学校:川大是四川最大、最重要、最高水平也是最好的大学,要发挥引领作用。现在,国家正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定得要有一流水平,川大应该率先把一流学科建设好,多出几个世界一流学科。

正如总理所寄语的那样,着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四川大学自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创新的战略抓手,也是学校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实现高速发展的动力支撑。

ESI排名世界前1%学科领域再创佳绩

学科布局不断优化

五年来,四川大学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立时代潮头、发中国先声,以敢于争先、勇于创新、包容天下、融入世界的胸怀和魄力,着力瞄准学科前沿,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了一大批新兴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

2012年,四川大学开始筹建世界第一个以实体载体促进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汇聚中心”,旨在使艺术想象力与科学创造力汇聚、融合、碰撞,努力打造面向全校、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开放、互动的平台,培养“乔布斯式”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典范。

2015 年,学校在整合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和数学学院等相关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进而在2016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立了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院作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 29 个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单位之一,有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多个特色研究机构,致力为建设网络强国、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6年9月,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揭牌成立,成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以及“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优势、学科资源优势、智力人才优势和地缘区位优势,整合南亚研究、宗教和藏学研究、边疆安全研究等传统优势学科资源,由四川大学国际政治系、南亚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西部边疆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势学科和研究平台优势互补、强强组建的新型学院,致力打造成为培养相关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国际问题研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的重要基地。

五年来,由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的全球第一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作为国际国内高水平、全球化、多学科、宽领域的灾害危机处理与灾后重建及管理领域科研及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一直致力于使“地球人都要有灾害的意识,都要有灾害的教育”,致力于灾后重建与管理领域的学科建设与创新和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服务。同时,学校还联合剑桥大学以及环喜马拉雅区域国家的若干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共建全球第一个实体性、国际化、智库型的“成都喜马拉雅国际研究院” ,统筹策划和推进成都市向南向西开放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五年来,学校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继入选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及首批“全国高校试点学院改革计划”……

构筑大平台,建设科研新高地

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厚积薄发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摆在第一位。回顾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也是四川大学不断科研创新的五年,由学校科研团队自主研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一些成果甚至具有世界首创意义:国际首创胶乳法制备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及轮胎、攻克锂电池隔膜制备关键技术并打破国外垄断建成中国第一条规模生产线、首个国产人工肾血液透析器、突破高分子专用材料关键技术并推动传统材料升级换代、首个在中国本土完成的以华人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新型高效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首次实现CO2减排可盈利资源化利用的CO2矿化发电(CMC)技术、国际领先的生物活性和可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电磁屏蔽皮革”和“仿生超疏水皮革”、引领国际火安全材料发展的绿色阻燃新技术……

厚积薄发的科研成果背后,是四川大学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着力推进协同创新,实现科学研究新跨越的一系列有力举措,是川大人在科研领域愈发凸显的锐意创新。

五年来,四川大学构筑大平台,发展新高地的决心与谋略未变。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积极探索构建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沿探索平台和变革性技术平台,构建具有原创价值、引领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平台,构建覆盖“双创”教育实践全过程、促进成果研发转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国际一流的前沿医学探索、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产生了一批重大原创理论和技术成果,突破了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学校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第一个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3年建设后正式挂牌,标志着该实验室正式成为代表中国口腔医学科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同时,学校获建教育部直属高校唯一的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基地3个、总数达到13个。学校主持建设了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组建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进入首批国家“2011计划”;参与的“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准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2个“文化传承创新类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同时,学校还牵头组建了“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组建了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与宗教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暨“美丽中国”研究所,以及缅甸、阿富汗等国别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了“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又牵头组建了中国口腔医学研究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共有来自国内的37个实验室,推动了我国口腔医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五年来,学校汇聚大团队,提高人才梯队软实力的信心和干劲未变。为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学校全面实施“科技重点跨越行动计划”、“人文社科发展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海纳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和配套的绩效工资改革;其中16年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22条,着重解决制约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问题和障碍,破解立项与需求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难题,加快科技成果的培育、转化和产业化,标志着学校开始全面打造一条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完整科研创新链条。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专职科研队伍暨专职博士后建设的实施办法》,在全国率先采取专职博士后建设的灵活机制和管理运行模式为突破口,着力建设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学校还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积极畅通促进各类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培育通道,构建面向全球的人才选聘机制,形成能够有效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和潜力的管理机制,完善落实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精心打造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六年来,学校科技团队建设显著提升,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滚动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等,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若干,科技队伍展现出良好的创新发展势头。2017年,在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之际,学校明确提出“人才强校”战略,决心把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五年来,学校争取大项目、创造大成果的目标和信念未变,鼓励理工医“拿大项目、获大奖、出大师”,鼓励文科“出流派、出名著、出大师”。学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个,获得2.8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年科研总经费从15亿元增加到2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从1.33亿元增加到2.58亿元,立项数上升至全国第10位;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项。学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一等奖45项;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6项。学校SCI收录论文数从2355篇增加到3647篇,连续六年位列全国高校前六位;EI累计收录论文10394篇,MEDLINE收录论文9001篇、列全国高校第6位。学校发表“表现不俗”论文(即被引用次数高于该学科的国际平均线)5870篇,列全国高校第9位;特别是,华西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连续6年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一,华西口腔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数连续8年在全国口腔医学领域排名第一。由于学校在2012年-2015年全球高质量论文发表数量方面取得的跨越式增长(净增长数量为全球第15位),2016年学校荣登《自然指数》新星榜全球100强。学校六年累计申请专利3639项,获得专利授权3633项,其中,发明专利2201项、实用新型1412项。学校科学家研发的胶乳法制备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轮胎、催化不对称反应、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二氧化碳矿化发电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世界首创。同时,学校主办的英文期刊《国际口腔科学杂志》(IJOS)及《骨研究》(Bone Research)正式成为《自然》(Nature)系列合作期刊和SCI收录期刊,成为亚洲排名首位的口腔医学和骨科学英文期刊。大型文化典籍《巴蜀全书》重要标志性成果《廖平全集》荣获2015年度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学校还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5个智库获批成为首批四川省新型智库;41份报告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2016年,学校制定《关于加快高端智库建设的意见》《智库建设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组建专业化新型特色智库机构“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并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的现场考察;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南亚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所等3个智库入围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

历史激人奋进,责任绘就蓝图。四川大学坚持“扎根西部、强化特色、创新引领、世界一流”的理念,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共性规律的同时,保持和彰显学校自身的鲜明特色,始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阔步向世界一流迈进。在国家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洪流中,学校更是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开启了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把川大办成一个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胜任未来发展挑战的大学;办成一个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一个不断协同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的大学;办成一个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文明灯塔的大学。

金秋十月,历史的指针指向又一个重要时刻,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站在中华民族迈向历史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上,站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上,四川大学更将奋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继续深化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


上一条:【砥砺奋进的五年】川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校园政治生态愈加风清气正
下一条:【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川大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