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19大网站
川大快报 聚焦盛会 辉煌祖国 观点热评 喜报献礼 基层风采 川大声音 公告通知


首页
喜报献礼
正文
首页 >> 喜报献礼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研究有创新 实践有成效 建设有标志:川大文化强校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时间: 2017-10-16 11:00     来源:   责编: 付玉杰

一个月前的9月16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儒藏精华》出版首发式暨纪念孔子诞辰2568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儒藏》最为精华的部分——《儒藏精华》260册正式出版并首次隆重发行。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领衔、历经20年孜孜不倦编纂的《儒藏》,被列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山东省“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以及中国孔子基金会、贵阳孔学堂“重大项目”。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廖名春教授髙度评价《儒藏》工程的编纂体例称:“在现今已有的种种《儒藏》编纂体例中,最早成型、最为系统、最成熟而且最为切实可行的,是四川大学古籍所的方案。”

《儒藏》编纂工作是有史以来首次对中国儒学的成果和史料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的大型文化工程,是中国儒学历史资料集大成之作和儒学成果的总汇。全套精装本《儒藏》预计收书5000余种,文字总计约5亿字,分装约650册,将于2018年完整推出,结束中国有儒无“藏”的历史,使其与《大藏经》《道藏》三足鼎立,为儒学当代重建奠定坚实的学术和文献基础,成为中华文化当代复兴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像《儒藏》编纂工作这样的文化工程,是四川大学遵循“文化强校、文化强国、文化圆梦”理念,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川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大力推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的主旋律、高格调,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努力做到“研究有创新、实践有成效、建设有标志”,通过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着力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引领和育人功能;通过创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校训校史、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物质环境、教学课堂、网络及新媒体等载体中充分浸润弘扬正能量,加强精品文化培育选树和文化品牌打造,着力以文化人、凝心聚魂,全面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水平,涌现了大批高显示度成果,学校成为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阵地。

哲学社会科学: 成果显著 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把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增强文化传承创新活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家文化软实体提升,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制定实施了《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行动计划》,《四川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各文科学院,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南亚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中心、欧州问题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以及多个省级人文研究基地和985人文创新研究基地的优势,大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川大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着力鼓励和引导教师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阐发弘扬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研究全球区域发展态势、回答国内国际问题,涌现了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切实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引领和育人功能。学校编撰出版了《儒藏》、《全宋文》、《宋会要辑稿》等一批大型文化典籍,承担并推进了四川省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巴蜀全书》的整理与出版工作;《宋会要辑稿》和《巴蜀全书》标志性成果《廖平全集》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廖平全集》同时还获得“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2014年,学校文学与新闻学院周啸天教授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成为鲁迅文学奖历史上第一位第一位以中国传统格律诗收获该奖想的人,也成为鲁迅文学奖第二位获奖的四川诗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学校近年来还强化国际意识、世界眼光,加强文化协同创新工作和高端智库建设,先后在2012年12月28日牵头组建了“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1月12日成立了四川大学中国学中心暨“美丽中国”研究所,2013年11月25日成立了“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9月27日成立了“四川大学喜马拉雅文化与宗教研究中心”,2016年9月28日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 。数年来,学校多个学科协同努力,大力推进关于民族、宗教、边疆(涉藏涉疆)、中国学、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力带动提升了学校的国际话语权。学校还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群在战略研究、资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报送相关决策咨询成果240多份,其中16份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重要批示;同时积极推进与省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与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齐头并进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教育。五年来,四川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以名牌课程《中华文化》为龙头和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上百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五年来超过7万学生从修读该课程中受益。同时,学校还大力推进“人文大讲堂”“尊经论坛”等人文讲坛建设,定期邀请校内外名家名师举办文化讲座,形成了各门课程、各类课堂、各种文化讲坛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优势不断渗透、转化为一批批青年学子内在的境界、修养和气质。。

校园文化:铸精品广覆盖 育人生态不断优化

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川大百年历史底蕴为承载,从培育大学精神和铸造大学之魂的高度来定位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浸润弘扬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校训校史文化资源、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等载体的育人功能,在全方位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打造校园文化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营造以‘六馆一廊’为主要载体的人文环境、坚持走向社会和注重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创新举措,加强精品文化培育选树和文化品牌打造,以文化人的育人生态不断优化,涌现了大批覆盖广、影响大、有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校园文化优秀成果。

学校在百廿年川大光荣历史的传承中浸润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五年来,学校深入挖掘开发百年老校光荣历史资源和历史积淀,大力弘扬川大文化传统和川大精神。学校坚持以校史校训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作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源泉,在《光明日报》等媒体推出《川大校长说校训:海纳百川以大智追求卓越》、《历久弥新川大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校训故事和校训解读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展示川大精神所蕴含的正能量,引起了广泛社会反响。同时,学校设立川大文化资源整合出版基金,实施馆藏文化资源整理发掘工程,推出“馆藏精品”、“校史传记”、“人文风物”、“人物川大”等系列校史文化出版精品;加强文化素质公选课《四川大学校史文化》课程建设,常年举办校史知识竞赛、“川大文化与川大精神”主题讲座、校园文化游、校史精品展等活动,大力弘扬江竹筠(江姐)等校友烈士的革命精神,用校训、校史文化感育师生;建设了“川大记忆”“网上校史”、“川大时间轴”等网络名栏,并建成了四川省“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教育科普基地”,进一步加强向公众开放校史文化资源的力度。

2012年“校园文化建设年”,学校着力抓“五风”促“四力”,组织各学院各部门紧扣川大文化传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精神和学校“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积极凝练各部门、各学院文化理念,有力推动和深化了川大校训文化和川大精神文化在现实办学实践中的落地生根、花开满园。

学校还在蕴含文化品位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浸润正能量、荷载核心价值观。与对百年校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弘扬密切相关的是对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打造,五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富于历史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人文景观、教育设施建设,着力让校园物质环境有信念、能说话,润物无声地散发正能量。学校不断完善“六馆一廊”(校史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华西医学展览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长廊)人文教育基地以及德水、沫溪、巴渠等多处人文教育景观建设,着力推进 “六馆一廊”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坚持把参观“六馆一廊”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不断深化博物馆育人工作,2013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二次会员大会。学校近年来还在江安校区明远湖畔新建了四川大学英烈碑,并于2014年在英烈碑前举行了首个全国烈士纪念日活动,师生集体缅怀王佑木、江竹筠(江姐)、毛英才等60多位校友英烈。2016年学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学校新建成了一批川大杰出历史人物纪念雕像景观。同时,学校近些年来还新建了江安文科楼群景观,在各校区重要场所、教室楼宇等区域增添了各类文化形象橱窗、文化墙、荣誉栏、宇名人名言廊等人文景观。2012-2013年,学校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年”,全力实施了“校园文化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七大建设工程,正式确定的学校标准色、校旗、校歌,充分彰显了川大优秀文化传统和川大精神,同时发布了《四川大学VIS视觉识别系统》,以“文、理、行、德、明”为核心字段实现了对全校123处校园道路、楼宇、景观的文化命名,打造了文化传播电子动态视频系统,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高品位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气质、文化形象,无声熏陶着师生的文化涵养与文化情操。

学校更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浸润正能量、养成并践行核心价值观。五年来,四川大学坚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建设“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逐梦青春”社团文化节、“感动川大”新闻人物评选、“挑战杯”学生科技节、毕业生文化节、“陌上花开”国学月等经典活动品牌,坚持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走近师生身边、走入师生心灵,而且把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为实践育人首要载体,大力弘扬“团结、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把学生社团打造为实践育人的有力平台,学生戏曲社、京剧研习社、古琴协会、茶学社、诚社、书画协会、诗易文学社、思行民俗协会等上百个学生文化社团成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染缸”,2015年,《全面打造社团文化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空间——四川大学以学术型社团建设滋养学生成长成才》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高度重视并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把诚信文化体系建设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践行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以入学签订《诚信承诺书》、入学“诚信第一课”、学术规范和学生诚信专门教材及必修课程建设、学术诚信网站建设、诚信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月等特色工作为载体的学生诚信文化建设体系。学校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校还坚持每年精心组织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主题活动,五年来,学校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成为了全校师生乃至广大校友深刻的思想洗礼。2012年,《在主题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 在文化自信中汇聚川大力量——四川大学创新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同时,五年来,学校还坚持走向社会、注重文化交流,联手中央电视台等高端媒体与文化机构,构建高层次、高规格的文化传播引导平台,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影响公共舆论、引领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其中2011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与学校联合举办暑期大型电视活动《毕业歌》四川大学专场,学校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论坛、“巴蜀文化与文化强国战略”论坛,2013年,学校与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光明论坛•文化巴蜀——巴蜀文化普及推广大型公益活动”。

五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校园文化在蓬勃开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搭建了大学文化建设凝练培育及经验成果交流平台,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评选表彰活动,集中展示各部门、各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充分发挥精品项目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孵化作用、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作用,五年来,《我们在行动,我们在成长——“爱心包裹”志愿者劝募项目》等数十个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受到学校表彰。同时,以《不断探索长效机制,积极建设文化校园——四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精品项目评选活动为代表的多个校级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及品牌成果,多次获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建设书香川大点亮悦读人生——四川大学以经典研读、知行体悟为重要路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评为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项目。

网络文化:堆积正能量 育人模式生动示范

在新媒体和“互联网+”时代,文化时时处处印刻着网络的印记。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向网络的渗透蔓延,把网络作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中之重的载体,努力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络,全力抢占新媒体阵地,大力强化清朗、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空间建设,着力在贴近师生的网络传播中堆积弘扬网络正能量,在校园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川大经验”,引来全国瞩目。

自2014年起,学校全力打造和建设了“一网三微”(新闻网、微博、微信、微视频)全媒体平台,成立了校园新媒体联盟及新媒体创新社,积极推动校园新媒体联动传播与融合发展;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大川”自2014年相继上线以来,影响力与传播度与日俱增,进入全国高校前10位,并实现了对数百家校园新媒体的聚合联动,学校初步形成了官微领军、各级媒体联动传播和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新媒体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新兴文化平台。2016中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在川大举行。五年中,学校网站获评为 “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称号,官方新媒体“大川”微博微信连续两年蝉联“全国教育系统新媒体综合力十强”,“大川”微博还在2015年作为全国五所高校之一获得团中央学校部、教育部新闻中心颁发的“全国高校新媒体发展贡献奖”。

五年来,学校依托网络及新媒体精心打造网络文化栏目,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网络“微”活动,大力推进网络“微”文化建设。学校主页及新闻网重点打造了 “文化视点”、“川大映像”、“百年史苑”、“锦水抒怀”、 “文化展馆”、“光影川大”等网上文化专题专栏;“大川”微博打造的#大美川大#、#锦水史话#、#锦水悦读#、#咱川大人#、#师道言说#、#早安川大#等栏目深受粉丝欢迎。近年来,学校官微策划的“川大有多大”、“长桥爱情故事”、“川大三行诗”、“时间都到哪儿去了?”等多个“微”活动引发师生及社会高度关注;微博“学霸寝室藏书2000余册”、“川大最牛学霸宿舍”、“川大最年长博士生毕业”等多个内容引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转发,其中引发人民日报开启的#学霸也任性#话题,阅读次数超过3400万,讨论次数超过3万次。2016年,学校“大川”微博开设的#总理来川大#微博图文直播话题,在高校微传播业界树立了官微图文直播重大主题活动的新标杆;开展的“百廿川大迎总理”官微官网联动直播报道,以及大川微博联合厦门大学官方微博共同开展的“厦川十字街84号:首季大型跨校笔友活动”,在2017中国教育政务新媒体年会上获评为新媒体传播优秀案例。同时,在学校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中,“大川”微博开设的“川大120周年”话题点击率破3000万,位列校庆当日新浪热搜榜全国第一名;通过微博视频直播,校庆庆典大会和校友联谊晚会在线观看人数近100万,点赞超1400万次,创造了高校微博直播纪录,本次直播在新浪微博2016年度峰会上成为教育界微传播领域最为出色的经典案例,并获评为四川省2016年度教育系统“十佳教育新媒体案例”。同时,学校团委建立了“川大青梅”校园全媒体中心,重点开展“红网工程”建设,大力组织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探索创新网络文化活动,塑造网络文化品牌。五年来,“光影川大,励志梦想”主题摄影大赛、“每月之星”优秀人物评选活动、“博闻川大人”大型网上读书活动、“喜迎十八大,青春铸辉煌”网络主题系列活动、“我的中国梦•梦想的足迹”网络主题教育活动等网络文化活动在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积极联手学校官微平台,自2014年在全国高校率先创新启动、坚持每年一届的“8秒正能量”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每年每届活动网上平均点击阅读率近3000万次,在全国产生示范影响,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同时,学校近年来还创新举办了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新媒体大赛、大学生微电影节、网络MV大赛等网络文化活动。为全面强化和提升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工作,学校建立了“川大映像工作室”,打造了“川大映像”、“光影川大”、“文化展馆”、“川大图志”等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品牌。

五年来,四川大学坚持通过校训校史、课堂、活动、环境、网络五大校园文化载体浸润弘扬核心价值观,并坚持表彰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大力营造专注教书育人的新氛围,全方位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全维度,形成了全国瞩目的“川大经验”。2014年5月13日,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主题,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第四组观摩与研讨会在川大举行。2015年7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专门在四川大学召开“建设校园文化 涵育核心价值”现场交流会,号召全国学习“川大经验”;中宣部王世明副部长在会上指出川大经验就是“8秒正能量堆积价值观”,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在会上对四川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涵育核心价值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值得全国高校学习推广。2015年8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文章《用第二课堂优势修德育智——四川大学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生动报道了四川大学以第二课堂为育人阵地,全力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实践。同年,四川省委宣传部 、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借鉴四川大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经验做法。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八大以来,四川大学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弘理行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以川大百年历史底蕴为承载,着力培育大学精神和铸造大学之魂,把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全面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提升校园文化育人水平,作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十分显赫的文化成就。

迎着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四川大学将进一步强化“文化强校、文化强国、文化圆梦”的理念,全校上下凝心聚魂,奋勇前行,戮力创新,努力办成一个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文明灯塔的大学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将文化传承创新的“川大经验”、“川大品牌”、“川大气派”推向世界一流……


上一条:【喜迎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川大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关闭